香港腸道微生態心理健康中心/ 心油心理健康中心

調節腸道微生態改善自閉症

作者: 梁姍博士 腸腦心理學會 / 食與心 2020-06-18
 

       

 

        2020年影響世界的最大事件莫過於新冠病毒對人類的衝擊。截至6月18日,全世界已有832萬多人感染,造成44萬多人死亡。這幾天,我們剛剛為武漢的事情鬆口氣,突然北京開始溶進了緊張的氣氛,防疫的升級帶來了生活和工作上的不便,從而又一次讓人感受到各種壓力。 

 

 

 

        新冠病毒已出現半年有餘,由於病毒的複雜性及對病毒的深入科學研究需要時間,有時科學研究的速度慢於謠言傳播的速度,加上理解科研結果需要一定的專業基礎,對不動頭腦的人來說,漏洞百出的謠言卻簡單易懂,貌似有道理而四處氾濫。目前大部分人對新冠病毒感染仍不甚瞭解,對於如何提高抵抗力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本期食與心將分享科學家的新冠肺炎研究報告,為您認識和預防新冠病毒提供參考[1-4]。

 

 

        自古以來,從進化角度上看,與大自然密切共生的所有類人猿都具有優良的與病毒共生能力。比如大猩猩,黑猩猩還有印尼的猩猩,它們在反反復複的很多病毒感染襲來的時候都能與病毒相安無事,和諧共生,對威脅人類的Ebola病毒,寨卡病毒,HIV病毒,HPV病毒始終不敏感,不傳染,不擴散。這種良好的與微生物共生,又不失靈長類人科動物的高級生存屬性,是人類學家和靈長類研究學家們最為好奇的問題。人們肯定清楚地意識到,共生微生物對一個物種的保護和疾病的抵抗以及與病毒達成的某種默契是人類應該特別關注的熱點。 

 

        李蘭娟院士團隊6月5日發表在《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的文章,通過16S  rRNA基因測序技術,深入研究比較了新冠患者、HIN1流感患者入院時的糞便菌群差別及與健康人群的差別,並分析了菌群與生理變化的關係,結果發現:

       

- 與健康對照組相比,新冠患者和HIN1流感患者的腸道菌群多樣性顯著降低:

 

- 與健康人相比,新冠患者糞便菌群發生顯著改變,條件致病菌含量顯著增加(比如鏈球菌屬、羅氏菌屬、韋榮球菌屬和放線菌屬),而有益菌含量顯著降低。

 

- 新冠患者和HIN1流感患者的糞便菌群都不同于健康對照組菌群,兩者之間也有明顯差別。

 

- 新冠患者糞便條件致病菌含量與C反應蛋白水準和肺動脈栓塞水準(疾病嚴重程度指標)呈明顯正相關,而有益菌則與這些指標呈明顯負相關。

 

 

 

        這篇文章雖然發現了新冠患者入院時的特殊菌群特徵,但並未分析這些菌群隨後的變化及與疾病進程的關係,下面我們瞭解香港中文大學的最新研究。 

 

 

 

 

 

 

 

 

 

 

 

 

 

 

 

 

 

 

 

 

 

 

 

 

 

 

 

 

 

 

 

 

 

        這篇5月14日被《Gastroenterology》接收的文章,通過宏基因組測序,研究了15名新冠病毒感染者入院治療期間的糞便菌群變化(每週取2-3次樣本,從入院直至出院)、糞便病毒載量及與疾病嚴重程度的關係,並比較了新冠感染與普通肺炎和健康人群的菌群差異。這項研究將新冠感染的嚴重程度分為四個等級:輕度感染(無影像學的肺炎證據)、中度感染(有肺炎)、重度感染(呼吸頻率≥30/分鐘,自然呼吸時血氧飽和度≤93%)、危重(呼吸衰竭必須機械通氣,休克或者器官衰竭需要重症監護)。結果發現:

 

- 新冠感染病人的糞便菌群發生了顯著改變,從入院直到出院,患者的糞便條件致病菌一直顯著高於健康對照人群,而糞便有益菌含量一直低於健康對照人群。

 

- 即使新冠病毒完全從體內清除,感染者的糞便菌群異常也沒有恢復正常。

 

- 治療時用過抗生素的患者,腸道菌群比未用過的更加偏離健康菌群。

 

- 最初的腸道菌群組成能預測新冠感染的嚴重程度,一些條件致病菌(如糞芽孢菌屬、Clostridiumramosum和Clostridiumhathewayi等可引起菌血症的微生物)含量與感染嚴重程度呈顯著正相關,而一些具有抗炎症效果的有益菌則與感染嚴重程度有顯著負相關。

 

- 一些在動物研究中能下調小鼠腸道ACE2表達的菌與糞便病毒載量呈顯著負相關。

 

        結合目前已有的發現和研究,不難理解,腸道菌群的結構組成在新冠病毒感染後的結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腸-肺軸的雙向資訊交流和免疫細胞遷移,健康的菌群能抑制新冠病毒增殖侵染,是人體對抗新冠的強力幫手;而不健康的菌群則會助紂為虐,與新冠病毒一起興風作浪,加重感染的嚴重程度。對此,腸腦心理學會/食與心做一總結,下面為幾個要點:結合目前已有的發現和研究,不難理解,腸道菌群的結構組成在新冠病毒感染後的結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腸-肺軸的雙向資訊交流和免疫細胞遷移,健康的菌群能抑制新冠病毒增殖侵染,是人體對抗新冠的強力幫手;而不健康的菌群則會助紂為虐,與新冠病毒一起興風作浪,加重感染的嚴重程度。對此,食與心做一總結,下面為幾個要點:

 

 

- 同其他呼吸道病毒類似,新冠病毒感染也會擾亂腸道菌群,促進腸道條件致病菌生長,而抑制腸道有益菌生長,增加腸道屏障滲透性,降低腸道黏膜免疫力。

 

- 腸道菌群組成結構不僅影響腸道免疫力,還影響呼吸道和肺部的抗感染能力;而肺部病毒感染不僅會影響呼吸道菌群和肺部免疫力,也會削弱腸道屏障免疫力,擾亂腸道菌群。

 

- 腸道菌群影響新冠病毒感染後的增殖速度。新冠病毒通過結合在人體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受體進入體內,表達有ACE2受體的人體細胞相當於被綁架脅迫成為新冠病毒“加工廠”,這樣的細胞越多,病毒就越有可能在人體獲得大量增殖和嚴重感染。人的呼吸道上皮細胞和腸道上皮細胞上均有大量的ACE2受體,是新冠病毒感染後的主要入侵部位和繁殖場所。齧齒類動物研究發現,宿主的ACE2受體表達受腸道微生物調節,有些細菌能升高ACE2受體表達,而有些則能降低這些受體表達。人類新冠患者的研究也發現,腸道升高ACE2受體表達的細菌越多,糞便病毒載量越大,症狀也往往越嚴重。

 

- 具有基礎疾病比如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和冠心病的個體腸道菌群紊亂,體內長期處於慢性炎症狀態,更易感染新冠病毒,且感染後更易出現嚴重症狀。全球新冠感染者中20-50%為糖尿病患者,30%左右為高血壓患者。

 

- 新冠病毒感染可能成為引發其他慢性疾病比如糖尿病的誘因。新冠感染會明顯改變患者的腸道菌群,即使病癒出院後患者的腸道菌群仍難以自行恢復正常。《柳葉刀》的最新研究顯示,新冠感染可能會擾亂葡萄糖代謝,特別是使用糖皮質激素進行過治療的患者,痊癒後罹患糖尿病的風險也會增加。

 

 

 

 

 

 

 

 

 

 

 

 

 

 

 

 

 

 

 

 

 

 

 

 

 

 

 

 

 

 

 

 

 

 

 

 

 

 

 

        腸腦心理學會 / 食與心溫馨提示:隨著香港 疫情升級,人們遭受的壓力也不斷增加。對於個人而言,除了戴好口罩勤洗手這些防疫措施,更關鍵的是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增強對新冠病毒的抵抗力,即使感染也能抗過或是出現輕度症狀,而不是重症。

 

 

-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人體70-80%的免疫細胞位於腸道,共生微生物是人體免疫的重要組成部分,腸道菌群影響著個體感染新冠病毒後的病情嚴重程度。因此,保持良好的腸道菌群可能是增強新冠病毒抵抗力的最有效方法。

 

- 雖然人體46條染色體上的基因在生命誕生那一刻就已確定,但在這些基因核苷酸結構不變的情況下,基因的表達在一生中可能發生各種變化,即人體表觀遺傳學的變化。而共生微生物是影響人體表觀遺傳的主要因素之一,就免疫力而言,腸道微生物不僅影響免疫細胞的產生、分化和功能,還影響腸細胞表面各種受體的表達,比如上調或下調對於新冠病毒感染至關重要的ACE2受體的表達。

 

- 保持健康的飲食可促進腸道菌群健康,降低炎症水準,增強抵抗力。日常注意避免攝入破壞菌群的成分,比如添加劑(各種加工食品含有)、抗生素(包括抗生素藥物和肉蛋類中的抗生素殘留)和反式脂肪酸等,增加膳食纖維、全穀物和新鮮蔬菜攝入等促進腸道菌群健康的成分即可大幅度提升免疫抗病能力,不知道什麼樣的飲食可抗炎症的可參考一周健康晚餐(71)——最能抗炎症的9種食物,不太清楚具體怎麼吃的可參考食與心早晚餐系列。

 

- 多食用含有活性益生菌的發酵食物可增加腸道有益菌增殖,增強腸道屏障功能。比如多吃自製優酪乳、自製酸豆漿、自製酸泡菜、乳酸菌饅頭、乳酸菌花卷、乳酸菌包子、乳酸菌麵包等,具體做法食與心往期均有詳細介紹。

 

- 積極的心態和良好的作息也有助於調節菌群,提高免疫力。

如果工作和其他原因限制,無法保證健康飲食和健康生活方式,或者壓力太大非常焦慮,都會擾亂腸道菌群,降低免疫力,最好補充合適的益生菌和(或益生元產品),來提升腸道菌群健康,避免免疫力降低。

 

 

 

 

 

 

 

 

 

 

 

 

 

 

 

 

 

 

 

 

 

 

 

 

 

 

 

 

 

 

 

 

 

 

 

 

參考文獻:

 

 1.    Zuo T, Zhang F, Lui G C Y, etal. Alterations in Gut Microbiota of Patients with Covid-19 During Time ofHospitalization. Gastroenterology, 2020, 
 
2             GuS, Chen Y, Wu Z, et al. Alterations of the Gut Microbiota in Patients withCovid-19 or H1n1 Influenza.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20, ciaa709: 
 
3             VirkH S, Wiersinga W J. Current Place of Probiotics for Vap. Critical care, 2019,23: 46. 
 
4             Geva-ZatorskyN, Sefik E, Kua L, et al. Mining the Human Gut Microbiota for ImmunomodulatoryOrganisms. Cell, 2017, 168: 928-43 e11.  
 

 

 

 

 

 

 

 

 

 

 

 

 

 

 

 

腸腦心理學會/ 食與心 

 

提供的科學文章

 

 

腸道菌群影響新冠病毒感染後的嚴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