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腸道微生態心理健康中心/ 心油心理健康中心

作者: 梁姍博士 腸腦心理學會 / 食與心 2018-03-20
 

       

 

        最新的科研證據顯示,心理疾病的根源可能在於腸道微生物,多數心理疾病可能本質上是胃腸道疾病,針對腸道微生物來治療心理疾病,可能是未來精神病學發展的有力方向。而能夠改善情緒和認知,給精神疾病患者帶來益處的好細菌,也被稱之為益心菌(psychobiotics)。下面將簡單介紹過度活躍症和抽動症與腸道微生物的關係。

 

 

7.1 過度活躍症與腸道微生物

 

        兒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簡稱兒童過度活躍症,是兒童期最常見的心理行為問題和神經發育障礙,世界範圍內發病率為6%,主要表現為與其年齡不相適應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動和衝動行為。

 

        過度活躍症與異常微生物和菌-腸-腦軸功能失調有關,調節腸道微生物對改善多動症有一定效果。

 

1. 與對照兒童相比,過度活躍症孩子的腸道微生物發生了改變,大腦腹側紋狀體神經獎勵系統功能異常,異常菌群可能是通過影響多巴胺合成和多巴胺系統造成這些症狀[1]。

 

2.   胚胎和嬰幼兒期各種破壞菌群的因素都可能增加過度活躍症風險[2],如剖腹產,奶粉餵養,抗生素,不健康飲食,青年不幸等等。

 

3. 出生後補充特定益生菌的孩子,菌群更加健康,出現過度活躍症和自閉症等神經發育障礙的風險降低[3]。

 

 

7.2 抽動症與腸道微生物

 

        多發性抽動症,又稱抽動穢語綜合征(Tourette syndrome, TS)是一種兒童期起病,以慢性多發運動性抽動和(或)發聲性抽動為特徵的神經精神性疾病,臨床表現複雜多樣,常伴有強迫、多動等行為和情緒障礙。主要表現為不自主的、反復的、快速的一個或多個部位肌肉運動抽動和發出各種聲音(10%以上會說出污言穢語)的所謂“發聲性抽動”,對患兒學習、生活、社會交往造成嚴重危害。

 

 

        目前,抽動症與菌群關係的研究較少,但已有的證據顯示,微生物感染可能是一個重要原因[4]。金鋒研究室發現,抽動症的孩子往往存在偏食挑食的習慣,出現腸漏症狀,針對腸道微生物,通過飲食調整和特定益生菌進行治療,具有明顯的改善作用。

 

 

 

 

 

 

 

 

 

 

 

 

 

 

 

 

 

 

 

 

 

 

敬請期待下期:心理疾病與胃腸道:(八)帕金森症與腸道微生物

 

 

 

 

 

 

 

 

 

參考文獻:

 
1    Aarts E, Ederveen T H A, Naaijen J,et al. Gut Microbiome in Adhd and Its Relation to Neural Reward Anticipation.PLoS One, 2017, 12: e0183509. 
 
2    Cenit M C, NuevoI C, Codoner-Franch P, et al. Gut Microbiota and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New Perspectives for a Challenging Condition. Eur ChildAdolesc Psychiatry, 2017, 26: 1081-92. 
 
3   Partty A,Kalliomaki M, Wacklin P, et al. A Possible Link between Early ProbioticIntervention and the Risk of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 Later in Childhood: ARandomized Trial. Pediatr Res, 2015, 77: 823-8. 
 
4   Krause D, Matz J,Weidinger E,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Intracellular Infectious Agents andTourette's Syndrome. European archives of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2010, 260: 359-63.  
 

 

 

 

腸腦心理學會/ 食與心 

 

提供的科學文章

 

 

心理疾病與胃腸道:(七)過度活躍症和抽動症與腸道微生物